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小程序收听
失传的营养学
远离疾病
作者/王涛
生命是奇迹,也是奥秘!人体本身有着惊人的修复功能,只要给足原料——营养,就能恢复健康。《失传的营养学》用老百姓通俗的语言指出了身体生病的原理以及逆向康复的路径,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包括几十种难以治愈的癌症,都从营养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见解。
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更是享受革命成果的本钱,欢迎一同共读《失传的营养学》!
第八章
肝——健康的大总管
第四节
高胆固醇与肠道系统疾病
提到胆固醇,很多朋友很反感它,甚至谈胆固醇色变。因为大家很明白胆固醇的危害性——胆固醇升高会导致血管硬化,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殊不知,胆固醇对你重要到你根本离不开它。离开胆固醇,你会变得不男不女,因为胆固醇是生产性激素的原料。没胆固醇,不能生产出足够的雄激素,男人就不像男人了。同样,没胆固醇,不能生产出足够的雌激素,女人就不像女人了。没有胆固醇,肾上腺皮质激素(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激素)也无法生成,因为胆固醇也是合成它的原料。你全身每一个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大量胆固醇,没有胆固醇,你的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流动性都会出问题。胆固醇也是合成胆汁酸的原料,胆汁酸是胆汁里的主要成分,胆汁乳化脂肪的功能其实是胆汁中的胆汁酸的作用,是胆汁酸将我们吃进肠道中的脂肪变成极小的脂肪粒,促进脂肪消化。胆固醇有这么重要的功能,为什么大家会讨厌它、害怕它呢?因为胆固醇升高会导致血管硬化,进一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发生。医生很明白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对人体的危害,所以一看到胆固醇高的患者,就会告诉他们不要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鸡蛋、动物内脏和大多数海产品等,高胆固醇食品全部被封杀。我们一定要懂一个道理,错误的观点和正确的知识点都会被传播出去,但把一个错误的观点传播出去会害人不浅,而把一个正确的知识点传播出去会救人无数。比如,你胆固醇高跟人家鸡蛋有什么关系?鸡蛋在中华民族的种族延续中曾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中国以前是一个农业国家,畜牧业不发达,绝大多数地方的人以鸡蛋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以前哪个人怀孕要生孩子了,看到的最多的景象就是亲戚朋友拎着一篮子一篮子的鸡蛋送给她吃;生完孩子也要吃鸡蛋增加营养,孩子加辅食也是先从给鸡蛋黄开始。你说鸡蛋是不是承担起了帮助中华民族种族延续的重任?以前吃鸡蛋胆固醇不高,为什么现在吃鸡蛋胆固醇就高了?鸡还是那个鸡,蛋还是那个蛋,你胆固醇高是你自己的事,跟人家鸡蛋有什么关系?其实人体每天所需的胆固醇有4/5以上是由肝脏自己合成的,只有近1/5的胆固醇从食物中来获取。我分析这是我们身体的一种保护措施。因为胆固醇对于我们太重要了,身体担心不能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胆固醇。并且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越少,肝合成胆固醇的功能就越活跃。从生活中一些人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胆固醇高的原因。一些人不吃这不吃那,怕胆固醇高,结果他的胆固醇比谁都高。一些人不爱吃肉、蛋、奶等这些胆固醇高的食物,只吃一些素食,把自己搞得很瘦很瘦,但胆固醇却奇高。我常说这些人最冤,又没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胆固醇怎么就莫名其妙地高了呢?原因很简单,长期蛋白质的缺乏会导致肝脏的功能严重受损。一方面食物中胆固醇含量太少导致肝自身合成胆固醇的能力长期处于旺盛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营养素长期缺乏,尤其是以蛋白质为主的名种营养素的长期缺乏,导致胆固醇排泄不利,使得大量胆固醇在体内囤积,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升高。体内胆固醇的排泄途径之一,就是溶在胆汁中,通过胆道进人肠道,进而排出体外。胆固呼在胆汁中的溶解度与胆汁中卵质脂的含量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胆汁中卵磷脂的含量越高,脂固醇在胆汁中的溶解度就越高,胆固醇排泄得就越多。卵磷脂肝脏合成,合成卵磷脂需要蛋白质、B族维生素、镁、胆碱、肌醇等多种营养素,当营养素缺乏时,肝功能受损,卵磷脂生成减少,卵磷脂在胆汁中的比例就会减少,这样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胆固醇积存在体内,排泄不出来,造成胆固醇升高。二是胆汁中的胆固醇不稳定,容易从胆汁中析出形成结石。而且卵磷脂在胆汁中的含量降低,也导致胆汁的刺激性增强,使胆道和胆囊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胆道系统的病变都是肝不好造成的。要想治好胆道系统的病,首先得从护肝入手,通过营养素护肝,让胆汁中各成分的比例合理化,胆道的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解决。甚至一些结石都会通过这种方式溶解掉。讲到这里就很有意思了,前面讲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胆道系统疾病原来是一种病,都是肝病。因为肝脏生产的以卵磷脂为代表的“清洁队”少了,导致血管系统出现堵塞,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还是因为肝脏的卵磷脂合成减少,导致胆结石和胆囊炎等各种胆道系统疾病的发生。在临床上我们会看到大量这样的例子,c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胆道系统往往也不好,而胆道系统有问题的人,他的心脑血管也不会太轻松。似乎最多见的胆道系统有问题的人有三种,长期低蛋白饮食的人(即不爱吃肉、蛋、奶的人)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和肥胖的人。你想想这三种人哪个不是肝脏功能严重受损的?哪个不是心脑血管很早就出问题的?第五节
痛风能不能治愈
痛风也是一种让人极度痛苦的疾病,而且患痛风的人越来越多。患者往往先出现大脚趾根部关节的疼痛,极痛,不敢着地,长久下去关节会变形,少数患者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先出现痛风的症状。痛风也会造成肾的损伤,严重的会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很多人都知道,喝啤酒的同时吃海鲜很容易诱发痛风。以至于我遇到过一位从海边来的大哥在给朋友送螃蟹时,在礼品箱的盖子上工工整整写着几个字:不要喝啤酒。在临床上,治疗痛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不要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如海鲜、肉类,特别是动物的内脏。这些食物真的是罪魁祸首吗?全国每天有那么多人吃海鲜喝啤酒,怎么就你发生痛风呢?如果吃某种东西大家都得病了,那么毫无疑问,这种东西有问题;如果吃某种东西,只有个别人得病,那你的病跟这种东西没多大关系,还是从你自身找原因吧。即使不是医生,很多人也都知道痛风是因为体内尿酸增多造成的。尿酸与钠结合成尿酸钠,呈结晶状,沉积在骨关节和肾内,造成相应器官的损伤。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极”产物,正是基于此,包括医生在内的人们,才觉得吃含嘌呤多的食物产生的尿酸就会多,就会导致痛风,所以不能吃含嘌呤多的食物。当患者真的不吃含嘌呤多的食物后,体内的尿酸确实可以减少,这样痛风的症状会减轻甚至缓解,但痛风并没有从根本上治愈,这些患者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一些患者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但可以直接发展成肾功能的严重损害,导致尿毒症的发生。也就是说,虽然你没有出现大脚趾痛反复发作,但你的痛风并没有治愈,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它还在继续发展。目前看来,痛风发生的原因是体内尿酸过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尿酸积聚在体内排不出去,这些尿酸又是从哪里来的,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被讨论良多。但有几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第一,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可能说变就变。你原来爱吃什么,现在也会爱吃什么,你原来常吃什么,现在也会常吃什么,除非条件不允许,你才会不得不变。比如因为健康的原因,医生建议你戒烟,你吸烟吸了几十年,谁劝你戒都戒不了,医生一说,保命要紧,你就不得不戒了。这就是条件不允许。除了这种情况,你的生活习惯一般是不会变的。那么你几乎每天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已经吃了十几年甚至几年,为什么今天才发病呢?你想想看,出问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那些食物,还是你身体的某个零件或某个系统功能?第二,为什么喝酒容易引发痛风?酒到底作用在哪里,损伤到哪里了?目前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饮酒时最受伤的是我们的肝脏。第三,在医学教科书上清楚地写着: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等常与痛风伴发。这些病都属于代谢性疾病,而痛风也属于代谢性疾病。上述这些病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都跟肝脏的功能不佳有关,都可以称为肝病,而嘌呤代谢的场所正好也是肝脏。所以本人认为引起痛风发生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还是肝脏出了问题。是因为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肝损伤,导致大量尿酸停留在体内,才引起痛风。当然,我在这里要明确说一下,痛风的发病机理和来龙去脉我也还没有搞清楚,不像糖尿病、高血压等前边讲的那些病那么清楚,我只是根据目前能认识到的程度加以论述,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你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一方面能纠正我的一些错误认识,在此表示感激,另一方面,你如果能搞清楚痛风的来龙去脉,而有所成就,岂不是全人类的幸事。第四,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强大的功能储备。这就像火车站的出站口,你看火车站的出站口有近十个通道,但平时只开两三个,最多开四五个,有特殊情况,如节假日人流高峰时,才会开上七八个甚至是八九个,十个通道全开的时候极少,这就是储备。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强大的功能储备。比如我们有大约半个肺就可以凑合着活着,有半个肾也可以活命了,有12的肝,就可以满足生存的需要,我们的血管有大约30%的管径就够了。可见身体的每一项功能都已预留出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似乎有点违背这一规律,预留的提升空间很小,我们的肾脏排泄尿酸似乎很困难,而过多尿酸在体内停留危害又这么大,身体一定不会做如此不合理的设计。既然如此,除了现有的尿酸排泄方式外,身体会不会开辟另一个途径来排泄体内的尿酸,以防体内的尿酸积存过多呢?尽管在很多医学专业书籍上都明确写着: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极”产物。但阿德勒·戴维斯女士(AdelleDavis),这位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医学院的生物化学硕士,当代著名的营养学专家,曾在她的书中说,如果体内泛酸充足,尿酸就会转变成尿素和氨,随尿轻松排出。虽然在医学典籍上没有这样的陈述,笔者也还没有见到其他人有这方面的报道,但这种说法似乎更合理一些。是不是医学界因为看到尿酸可以从尿排出,就以为只有这条途径而没有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尿酸的分子结构上看,尿酸转变成尿素和氨也不是什么难事。尿酸如果真如阿德勒·戴维斯所说可以转变成尿素和氦,那么这个反应一定会在肝脏内进行,因为肝是人体尿素生产和氨代谢的场所。所以,尽管还没有搞清楚体内尿酸增多的原因,但无论如何,痛风的发生似乎与肝脏的功能不良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以上种种,仅是我的推论。从用营养素治疗痛风的实际效果也显示肝脏的功能与痛风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李大哥是一位大老板,生意涉及面广,做得很好,但痛风一直困扰着他,遍访全国各地的名医治疗,效果总不理想。我见到他时,他很胖,肚子很大,走路时肚子上放个酒瓶估计也掉不下来。脖子上满是脂肪赘肉,脸色青紫,几乎每天都陪客户、朋友喝酒、吃饭。到医院做过检查,有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痛风。通过营养素治疗,不到半年的时间各种问题都明显好转,连脖子上的那些脂肪赘肉都明显少了很多,大肚子也在不断变小。如今两年多过去了,痛风再也没有发作过,而且他还经常在吃海鲜时喝啤酒,也没有发作过。可见,痛风并不是什么不能治愈的疾病,正确使用营养素就可以做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认为营养素治疗痛风之所以有如此好的疗效,其原理就是营养素帮助肝脏恢复了正常的嘌呤代谢,使得尿酸可以及时排出体外。需要理解的是,痛风的发作不是因为你哪天吃了高嘌呤的食物,而是因为身体对尿酸的代谢能力下降造成的。而造成这一疾病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一些重要营养素的缺乏。在医院,患者被明确告知不要吃含高嘌呤的食物,而高嘌呤的食物往往是我们平时优质蛋白的来源,禁吃这些食物,尤其是肉类,就会导致患者长期低蛋白,同时也会呈现其他营养素缺乏,造成患者肝脏功能进一步紊乱,不但痛风不能治愈,还会导致很多其他疾病发生。可见营养素对人们身体而言相当重要。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三个名词为了引起我的注意,使我思考它们,它们一直在我的大脑里肆意狂奔,还经常互相纠缠,甚至厮打在一起,有时甚至冲进我的梦里,搅得我寝食难安。我想把它们也介绍给你,那就是“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这是医学上很常用的三个词,所谓“功能性疾病”,意思就是患者有症状或有功能障碍,但医学的各种检查(尤其是病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检查、CT检查等)却发现不了明显的病理性改变,比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长期慢性腹泻。“器质性疾病”就是可以检查到患者的组织器官有明显的病理性改变,原有的结构被破坏,如脂肪肝、肝癌。这样的称呼之所以一直困扰着我,是因为我企图将它们的关系搞清楚一些,这样可能会让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形成新的思路。正如本书序中所写的那样,我更希望这本书成为公平地、各地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的平台。因为科学是在思辨中不断除旧迎新的,是在思辨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所以我把对这三者的思考全盘向你展示,也衷心地欢迎你参与到讨论中来。尽管功能性疾病更多地被用于指神经系统的一些病症,但笔者认为器质性疾病往往都不可避免地首先要经历细胞在分子水平上功能紊乱的过程。也就是说,一种疾病的发生多数是先从细胞内一个或几个生化反应异常开始。但因为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系列反应,一个生化反应异常或几个生化反应异常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会逐渐影响到一系列反应或几个系列反应,导致这一系列反应或几个系列反应越来越乱,最终表现为细胞的某项功能异常而发生器质性病变。比如脂肪肝,是脂肪在肝细胞内囤积造成的,造成脂肪在肝细胞内积聚的原因很多,假设有脂肪生产过多,脂肪运输异常,脂肪利用障碍等。我们可以把脂肪生产、脂肪运输和脂肪在肝细胞内燃烧利用看作是三个系列反应。假如脂肪在肝细胞内燃烧这个系列反应异常了,脂肪的利用少了,但如果其他两个系列功能正常,也不容易出现脂肪肝,而当另外两个系列也出现功能障碍后,才会出现在临床上检查到的器质性病变——脂肪肝。也就是说,在器质性病变出现之前,先会出现代谢层面上的异常。这就有点像我们前面讨论亚健康的概念,器质性病变应该说是一种病变的较晚期阶段,而功能性异常,一些细胞代谢反应的异常是一种病变的较早期阶段。这就有点像百川汇入长江,其中一条河的水少一些,你不会感觉到长江水少了,但当很多河流都缺水了,你一眼就会看出长江水少了。你再看病理学怎么讲,病理学一开始就讲变性,这是绝大多数疾病的最基本器质性改变——就是一些东西多了少了,没了有了的问题。如脂肪变性,原来细胞内没脂肪,现在有了。而变性几乎都是细胞的某些代谢异常造成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清楚了:人体绝大多数疾病都属于代谢性疾病。第六节
一些疾病的命名误导了我们
医学上对于各种疾病的命名,有的是根据病因命名的,有的是根据症状命名的。一般来讲,根据病因命名的比较好治,因为病因清楚呀,知道这种病是怎么得的,就好办多了。比如缺铁性贫血,听了这个名字,我估计你都知道怎么治了,补铁呗,就是铁缺乏引起的贫血,把铁补上贫血也就治愈了。病因不清楚的,只好用症状命名,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一看就知道病因没搞清楚,病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自然也就不知道怎么让它回去了。用症状来命名是不合理的,会误导我们。症状就是症状,它不是一种病,比如发烧,它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病,所以没人把它当作一种病来治疗。头痛也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病,只有找到引起头痛的原因,治疗起来才会有的放心,效果才会好。如果暂时找不到确切的病因,你看医生们怎么写——发烧原因待查、头痛原因待查。这样的诊断和描述都很得体、到位。既然发烧、头痛不是一种病,那么为什么把发生了糖尿的病称作糖尿病呢?这个名字本身就掩盖了这种病的根本原因。再比如冠心病,全名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我们还以为它就是心脏自己得的病呢,误导!通过前面我们所讲的冠心病,你就理解了,冠心病其实是肝病,是肝的脂类代谢异常引起的心脏血管病变,所以我觉得把冠心病改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肝病”更合理,既说清了发病部位,又指明了造成这种疾病的根源,也指明了治疗方向。同样的道理,把Ⅱ型糖尿病叫做“高血糖性肝病”更形象贴切。很多病都需要改名,我提议学术界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仅是我个人的意见,给你提供这样一个思路。—TheEnd—更多精彩资讯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dyy/1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