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冠心病 >> 冠心病的预防 >> 正文 >> 正文

马拉松猝死青年冠心病爱运动的你,你

来源:急性冠心病 时间:2019-3-31

作者简介——周倩

●外科医生●临床医学博士●康复与理疗学硕士

●美国UCLA医院访问学者、芬兰医院Fellow

●国内外发表专业文章30余篇,专利3项,主持国家级课题多项

chi

马拉松猝死?青年冠心病?

爱运动的你,你的心脏还好吗?

-倩SUR-

目录:

●心脏的解剖

●什么是“运动员心脏”

●长期锻炼和运动的人群的心脏生理结构改变

●运动员及长期高强度训练者可能出现的心脏问题

●运动员和经常健身人群应该怎样避免心脏不适?

●是否应该对无症状的运动员或者普通健身人士进

●行筛查预防心脏疾病猝死?

想通过运动改善心肺功能?或许实际结果和你的想法背道而驰!

上个月,医院一位非常强壮的41岁的胸外科教授倒在了健身房,没有人知道黄金4分钟,这位挽救过无数心脏病人的优秀年轻医生再也没有站起。

据新泽西统计的数据:每年大概有名年轻运动员猝死,美国统计的数据为大约人。

近年来随着对专业运动员和长期健身人群的观察研究,也陆续有数据表明:过量运动可能给心血管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包括急性心肌损伤、心房颤动、心脏重塑,严重者甚至猝死。此外,有些人群中,过量的运动或可促进冠状动脉钙化,加重血管损伤,诱发青年人群冠心病的发生。

1.

心脏的解剖与生理

心脏分为四个腔,血液经过心房和心室心肌的规律收缩、舒张,完成血液回收和输送,在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分别有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起到分隔和封闭心腔的作用。

可点开大图查看▲

心脏循环依靠心肌细胞有力收缩将血液射出,进入管腔内,如果心肌细胞受损或缺血死亡,将导致心肌收缩无力,就像马达老化或出故障,难以将血液高速射进动脉。

心脏病只是一个笼统概念:

一说到心脏病,我们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朋友紧紧握着氧气面罩的青紫的小手、“一口气没上来”捂着胸口倒下去这样的画面。但是,医学上,心脏病的种类和致病原因非常多,在本篇文章中,我们要谈到的专业运动员与长期有高强度健身的人群之间可能出现的心脏问题:主要是肥厚型心肌改变。注意,不是肥厚型心肌病哦,因为在长期运动的人群,心脏结构的改变可能更多的是生理适应,而非病理原因。

2.

运动员心脏

年瑞典医生Henschen发现并提出“运动员心脏(Athlete’sHeart)”的概念,他指出“最大的心脏将在竞赛中取胜”。不过这个观念放在现在来看,大并非是关键。运动训练能使心脏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产生适应性改变,使得心脏功能更适应爆发运动和持久耐力运动的需求。不同种类的运动和训练可使心肌细胞和心脏体积出现增大的改变,但运动性心脏肥大与病理性心脏肥大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运动性心脏肥大来说,心肌更发达,心肌收缩力明显增强,心力储备增加,但是心脏重量仍然不超过克。

不同的运动训练对运动性心脏肥大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对于需要爆发力的运动,心脏主要结构改变是心壁增厚,这样的心脏更有利收缩,增加射血量,例如,短跑、跳水、短道速滑、举重、摔跤和投掷等力量项目;

但是耐力型运动则主要会改变心脏的心腔容积,虽然心脏壁也会部分增加,但是相对于心腔的扩大,心室的容积仍然是相对增加的,比如,花样游泳、马拉松、铁人三项、滑雪和自行车赛等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心脏以心腔容积增大为主,也伴有心壁增厚,这是为了适应耐力运动需要更持久稳定供血的生理需求;

有的运动则不仅会改变心脏射血能力,也会改变心脏容积,这种运动一般都比较需要持久爆发力,或者队友之间紧密配合面对复杂局势变化,比如排球、足球、羽毛球、棒球等球类运动。

也就是说:

●力量项目运动员心脏为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hypertrophy),以心壁增厚为主。

●耐力项目运动员心脏为离心性肥大(eccentrichypertrophy),以心腔扩大为主,也伴有心壁增厚。

“运动员心脏”并不只是局限于专业运动员群体

“运动员心脏”并不只是局限于专业运动员群体,也延伸到体育圈之外的人群,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长期坚持高强度锻炼的运动爱好者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需要心输出量增加、射血分数增加。这类人的心脏机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安静时心率会减慢,介于40-60次/分,但是每搏输出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加。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心脏”处于“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状态,既维护了良好的心力储备,使得心肌细胞不至于运动过量而劳累,又能充分利用强劲的收缩力维持供血作用;在运动状态时,大量心肌细胞参与心脏高强度、强劲地收缩、舒张的运动,心率逐渐增加,最大心率可达-次/分,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都会明显增加,最高可达35-45升/分,相当于安静状态的8-10倍,好像飞转的“小马达”为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提供强劲的动力。

3.

长期锻炼和运动的人群的

心脏生理结构改变

通过下图,对比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的心脏影像特点(左边为运动员、右边为非运动员的心脏B超),我们来深度理解一下“运动员心脏”的生理结构改变:

运动员心脏形态学改变:

运动性心脏肥大是运动员心脏的主要形态学变化,可发生在左、右心室和心房,其中以左心室肥大为主。心脏大小与心脏容量和心肌体积有关,其肥大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上文中提到,耐力项目运动员心脏为离心性肥大(eccentrichypertrophy),以心腔扩大为主,也伴有心壁增厚。力量项目运动员心脏为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hypertrophy),以心壁增厚为主。

上图中,分别对正常人、运动员、心肌肥大患者的心脏结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员的心脏整体体积更大、容量增加,虽然心肌细胞增大,但是相对于增加的心腔容积,心脏具有更强劲的射血能力、射血分数更多。

4.

运动员及长期高强度训练者

可能出现的心脏问题

1)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轻中度体力活动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病率,而过长时间的高强度耐力运动(比如马拉松)则可增加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服用减肥药物、服用激素或者激素类饮料健身人群,这类人需要高度注意心率失常,可以尝试逐渐尝试戒掉药物和饮料,运动过程中监测心率,注意疲累运动带来的不适感;

2)急性心肌损伤:无氧运动可以引起心肌损伤造成心肌标记物肌钙蛋白升高,这些标记物会在1周内回复到正常。剧烈、持久的无氧运动在人群中很受欢迎,无氧运动是通过消耗脂肪达到减脂的效果,但是心肌细胞对于缺氧十分敏感,所以对血氧饱和度要求高,持久、高强度无氧运动非常损耗心肌。这种心肌损伤在马拉松运动员、铁人三项、极地训练和高强度军事演习过程中比较常见;

3)心脏重塑: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运动心肌纤维与相应毛细血管的适应性生长,形成运动员心脏,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超负荷运动可以引起心脏病理性重塑,比如说心室肥大等等。另外,快速回收、射出的血液会冲击心肌壁及血管壁,造成局部细胞损伤,由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修补损伤,在长期的运动周期中,心脏内壁纤维化,出现收缩舒张障碍;

4)猝死:运动型猝死指的是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并且在6小时内发生的死亡。这种死因或许与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有关,但是心脏骤停可以通过有效的心肺复苏及体外除颤获得救助。所以对每个人尤其是教练及运动员进行心肺复苏(CPR)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开头提到的我的同事,如果他在的那家健身房有教练懂得最基本的CPR,这种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5)冠状动脉钙化:近年来,欧美研究提示大运动量运动可能促进冠状动脉钙化发生和发展。

(1)心率过快、血压上升:长期高负荷运动会使心率、血压及心肌输出量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生成大量自由基、启动氧化应激,最终损伤心肌细胞;

(2)暴饮暴食:心肌细胞的营养作用主要依靠冠状动脉及分支,尤其左心室,对冠状动脉供血十分依赖,暴饮暴食可能导致血脂迅速升高,甚至乳糜样的血脂块出现在血管内,导致红细胞供氧受到严重影响,这种血液环境会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心脏剧烈运动的时候,需要冠状动脉及时供氧,如果粥样斑块增厚堵塞血管、或者剧烈震动而游离,将出现致命的心肌损伤,甚至因为心肌细胞大面积缺血死亡而猝死。

(3)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青年健身人群:这类人群应当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度锻炼,血压、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因为冠状动脉生理在长期病理状态下已经发生改变,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会出现昏厥、颅内出血、低血糖等突发状况;

5.

运动员和经常健身人群应该

怎样避免心脏不适?

要制定好适宜的运动强度,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运动要掌握好“度”。若运动过程中身体出现如下六大反映信号,则表明运动过量,需适当减小运动量:

①身体疲劳——疲劳的时候不要运动!身体疲劳是运动后的正常现象,但若该疲劳现象持续时间过长,如超过2-3天或更长的时间,则表明运动过度,须暂停运动或者减少运动强度以恢复机体;

②口渴——因运动中大量出汗,消耗大量水分,因此口渴也是运动后产生的正常现象,在此需特别提醒的是,为补充随着水分而流失的盐分,最好在运动中、运动后饮用一些含盐的水或饮料,不应大量摄入能量饮料或者冷水降温;

③食欲不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肌体运动过量,过度刺激机体,使得大脑中的消化中枢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对此需注意饮食的搭配,特别要注意营养问题;

④恶心呕吐——主要为运动量过大而造成过度缺氧,对此应结合自身生理条件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

⑤头痛头晕——此情况常出现于做一些较为剧烈的动作之时,如跳操、跳绳、接力运动等,主要与血液中氧气含量过低及血压迅速升高有关,因此对于体质较差者,最好选择一些较为平缓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慢跑;

⑥精神压抑——健身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缓解疲劳,愉悦身心,若发觉运动过程中精神有所压抑,则应适当减小运动量,缓解压力。

⑦心肺复苏(CPR)及体外除颤(AED)技术——建议所有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从业者或者健身教练员应当接受心肺复苏训练,以及体外除颤技术操作,在所有体育赛事和健身俱乐部都配备相应的抢救医疗设备,及时为训练、比赛和正常运动的人群提供抢救措施。

6.

是否应该对无症状的运动员或者普通

健身人士进行筛查预防心脏疾病猝死?

比利时研究员HansVanBrabandt及其同事于年发表的一篇运动医学相关专业文章《ReviewRe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lyf/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