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冠心病 >> 冠心病的预防 >> 正文 >> 正文

氯吡格雷抵抗,或与中国人无关

来源:急性冠心病 时间:2017-9-12

近期,我国学者发现“氯吡格雷抵抗”并不影响中国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预后。

作者丨周大亮

来源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基石,特别是在支架术后的患者中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仍是治疗常规。

目前有很多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氯吡格雷抵抗的存在,而且认为氯吡格雷抵抗可导致血栓事件增加。

但什么是氯吡格雷抵抗,很多定义是经验性的,并不十分明确。而且氯吡格雷抵抗后到底会有什么后果?如何发现氯吡格雷抵抗?一直是心血管专家讨论的热点,所以今日查阅资料,将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问题做一总结,供大家思考。

01

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

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定义是:在光学比浊法的测定方法下,使用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基线值与使用氯吡格雷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的差值≤1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

02

氯吡格雷抵抗有什么后果?

?Matetzky等首次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他指出如果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患者血栓事件的风险增加,高反应患者出血的风险增加,所以Matetzky认为抗血小板治疗的个体化调整尤为重要。

?然而,Barnes等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通过回顾性地分析了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研究显示,除既往无抗血小板治疗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较低外,各组间随访6个月时的卒中、全因死亡或MACE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该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患者的预后与其他患者相当。

上述两个试验结果不同,并不是说明氯吡格雷抵抗不需要重视,已有大量的研究显示治疗过程中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更易于发生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但是由于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方法尚目前停留在实验室检查阶段,而实验室检测的氯吡格雷抵抗与临床上发生的心血管血栓事件不能完全吻合。

实际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因此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03如何发现氯吡格雷抵抗?

氯吡格雷主要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可以通过检测服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功能来反映其作用的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血小板聚集试验

通过加入血小板聚集诱导剂(ADP),绘制血小板聚集曲线,计算血小板聚集率。该方法简便易行,但影响因素多,重复性较差。

2.血栓弹力图(TEG)

血栓弹力图是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全过程的指标,可定量检测ADP、AA激活的血小板聚集对血凝块形成的作用,计算血小板抑制率。

血栓弹力图可以对血液中的凝血、血小板聚集、纤溶等变化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在冠心病抗栓治疗、评估血小板活性和观察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等方面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TEG同样利用ADP为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当服用氯吡格雷后测定的血小板抑制率20%时被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

3.基因筛查

目前很多研究







































鍖椾含閭d釜鍖婚櫌鐪嬬櫧鐧滈鏈濂?
鐧界櫆椋庡尰闄㈢殑鏈濂芥不鐤楀亸鏂?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lyf/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