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胸痛3年
患者,女,40岁,在丈夫陪同下前来就诊。患者口述:最近3年反复突发胸痛,伴有濒死感、心悸、闷等,呈间歇性发作,含服硝酸甘油胸痛不能缓解。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半年来住院2次。出院后仍陶痛,患者为此感到很苦恼,朋友推荐看全科医生。患者递上之前就医的病历,相关检查显示:心电图、心肌酶、甲状腺功能、心脏彩超、心脏CTA、胸部CT等多项检查均未见异常。全科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1.如何构建全科医学整体性临床思维?
2.是不是致命性疾病?依据是什么?
3.最可能的珍断是什么?据是什么?
4.治疗方和患者管理。
6.知识拓展。
1.如何构建全科医学整体性临床思维?
(1)诊断思路:胸痛是指位于胸前区的疼痛和不适感,是一种常见症状,患者常常主诉胸前闷痛、压榨感或针刺样痛。胸痛产生的机制是各种化学、物理因素及刺激因子,刺激胸部的感觉神经纤维产生冲动,上传至大脑皮质的痛觉中枢引起胸痛。胸痛病因复杂,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而且胸痛的病变部位与疼痛部位、严重程度与疼痛程度并非一致。胸痛的这些特征增加了医生的诊断难度。现从全科医学视角出发,采用约翰·莫塔的临床安全策略——临床5问对该患者进行分析(图2-2-1)。
(2)鉴别思维:胸痛的原因颇多,可由胸廓疾病引起,也可来源于胸腔内脏器病变。除此之外,胸廓外的组织器官的病变如腹部病变,甚至精神心理性疾病如焦虑症等也可引起胸痛。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可导致组织损伤,从而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跟和分布在食管、肺脏、胸膜、心脏的迷走神经末梢,均可引起胸痛。英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年龄<35岁的胸痛患者中仅有7%被诊断为冠心病,43%患者胸痛的病因为肌肉骨骼疾病。针对全科门诊中年龄>50岁胸痛患者的研究发现,所有诊断为胸痛的患者中,肌肉骨骼疾病引起的胸痛占36%、消化道疾病占19%、心脏疾病占16%、心理疾病占8%,肺部疾病占5%、不明原因胸痛占16%。全科医生接诊胸痛患者时,首要任务是识别致命性胸痛,发现潜在急危重症胸痛患者,立即转专科就诊。排除致命性胸痛病因后,全面分析病史、仔细查体,进行适当的辅助检查,从胸痛的发生机制等多系统多器官寻找导致胸痛的病因,不能仅局限于心血管疾病,还要考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尤其不能忘记胸部肌肉骨骼疾病导致的胸痛。依据胸痛的严重程度、紧急处理和临床实用角度,可将胸痛分为致命性胸痛和非致命性胸痛两大类(图2-2-2)。
2.是不是致命性疾病?依据是什么?第1次就诊:(1)病史:患者详细描述了胸痛的发病过程和治疗经过。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伴有濒死感。疼痛发作时经常含服“救心丹”“硝酸甘油”,但是效果不明显,胸痛不能缓解。胸痛往往突然发作,每次胸痛持续10~20分钟后消失,疼痛部位不固定,发作无明显规律,有时1周发生2次,有时3个月发作一次。3年来,医院心内科多次就诊,还有2次被救护车送到急诊科,在医院急诊心电图和24小时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心肌酶、肌钙蛋白、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D-二聚体等检测都无异常。最近半年,医院心内科住院2次,检查检验都无异常。患者医院出院,在朋友的推荐下,携带既往病历资料,来全科就诊。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
(2)查体:患者胸廓对称,脊柱无侧弯,前胸后背皮肤未见皮疹。胸廓按压无固定疼痛点,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平坦,全腹触软,未触及肿块,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存在。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体征。(3)初步排除致命性胸痛疾病。依据:40岁女性,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体格检查心肺未异常体征;3年来反复检查,甚至住院全面检查都未发现器质性疾病。24小时心电图、心脏CTA、心脏彩超、聚二体、甲状腺功能、胸部CT、肺功能、肌钙蛋白、心肌酶、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3.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为了找到答案,全科医生不能局限于以医生为中心的问诊方式,还要结合以患者为中心的问诊,全面、深度、多角度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尤其需要了解患者自己内心的看法、顾虑和期望。下面采用RICE问诊,进行深入访谈,寻找病因,同时让患者有愉悦地就医体验,增进医患关系,达到诊断目的。
R(reason)——患者就诊的原因
全科医生:有什么可以帮你吗?(开放式提问)
患者:胸痛3年了。
全科医生:你能将生病过程详细地告诉我吗?(打开话题,让患者自己回忆患病经过)
患者:3年前无缘无故地开始胸痛,医院看病,看了好多次,半年前住院2次,做了好多检查和化验,医生都说没有问题,一直没有找到病因,我好害怕。
全科医生:可以告诉我胸痛的感受吗?(了解患者的感觉和体验)
患者:我说不清楚,感觉胸前闷痛,很难受,好像快死了感觉。
全科医生:胸痛发生时,你怎么办?怎么消除疼痛?(了解患者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
患者:我身上带有“救心丹”和“硝酸甘油片”,胸痛发作时,我先舌下含“救心丹”,过几分钟没有缓解,我再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但是,都没有作用,仍然胸痛。
全科医生:胸痛持续多长时间会缓解?
患者:10~20分钟,吃药与不吃药都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缓解。有2次胸痛发作,我感觉自己快死了,医院急诊科,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查都没有问题。
全科医生:除胸痛之外,你还有其他不舒服吗?(了解伴随的症状)
患者:发作时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多次就医的经历,患者能使用医学术语表达感受)
全科医生:还有吗?例如咳嗽、发热、反酸、嗳气等。(排除呼吸、消化系统疾病)
患者:这些症状都没有。
全科医生:你最近在吃什么药吗?(了解患者的服药史)
患者:半个月前在心内科住院,全面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医生说我没有病,不给我吃药。I(idea)——患者对自己健康问题的看法
全科医生:医生说你没病,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胸痛呢?(了解患者对自身问题的看法)
患者:我认为是心脏病,我心脏肯定有问题了。
全科医生:你认为自己心脏有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呢?(看着患者双眼亲切地问)
患者:如果心脏没有问题,怎么会胸痛?
全科医生:胸痛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心脏疾病,还有肺脏、食管炎、胸部肌肉等疾病都会引起胸痛。你从哪里了解到心脏病会导致胸痛的?(患者看法的依据)
患者:我母亲有冠心病,经常心绞痛。3年前母亲心肌梗死,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很伤心)
C(concern)——患者的担心
全科医生:很抱歉,令你伤心。你担心什么?
患者:医生,每次发作时,我感觉自己快死了。我担心自己有心脏病,只是设备没有检查出来。
全科医生:你睡眠好吗?(从睡觉入手,为了解患者的心理做铺垫)
患者:我睡眠很不好。躺着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有时整夜失眠。
全科医生:睡眠不好很令人烦躁的。你会烦躁吗?
患者:会。我很焦虑、紧张和害怕,总是担心自己得了心肌梗死。(患者自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理状态)
全科医生:你们夫妻关系如何?(了解家庭背景,家庭与健康关系密切)
患者:夫妻感情不好,经常吵架,他不关心我,孩子也不理睬我,他们都说我是神经病。医生,我是神经病吗?
E(expectation)——患者的期望
全科医生:你不是神经病,可能是心理疾病——惊恐发作。(明确告诉患者最可能的诊断)
患者:惊恐发作是什么病?
全科医生:惊恐发作属于焦虑症的一种,惊恐发作,不同患者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为胸痛、有的头晕、有的心悸。这种胸痛起病急骤,终止迅速,但是不久可复发,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晰,检查没有器质性疾病,患者往往伴有濒死感、焦虑、紧张、害怕等。(向患者解释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
患者:我就是这样的:胸痛、焦虑、害怕。
全科医生:3年中做了这么多检查,都证明你的心脏没有问题,不是心脏病。(用肯定的语气排除心脏疾病)
患者:医生,我很痛苦,你要帮我,治好我的病。(患者的期望)
全科医生:我会努力的,但是需要你的配合。(医患共同努力,战胜疾病)
患者:好。我一定配合。
(1)最可能的诊断: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PD)?
(2)诊断依据:通过RICE问诊,我们了解到患者的心理、家庭关系、睡眠等,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携带的辅助检查资料、病例等,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惊恐障碍。
4.治疗方案和患者管理
(1)向患者解释胸痛的原因,解除她对疾病的顾虑。
(2)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服用抗焦虑药物治疗。
(3)观察患者对心理治疗的反应情况和情绪变化;惊恐发作的频率是否较前减少、症状是否改善。
(4)告知患者治疗需持续6~12个月,给予患者信心完成治疗。
(5)患者教育:针对患者失眠,对患者进行睡眠卫生教育——养成固定睡眠习惯、夜间不喝茶、电子产品不放在卧室,不过度担忧睡眠不够。
(6)对症治疗:征得患者同意后给予安定片,睡前30分钟服。
(7)嘱咐患者1周后复诊。
第2次就诊:第8天患者复诊。服药后能入睡,睡觉改善后,烦躁、焦虑明显缓解,情绪稳定。1周内无胸痛发作,但患者仍拒绝抗焦虑药物,继续给予心理疏导,化解患者的担忧与顾虑。建议患者看心理医生,患者开始抗拒看心理医生,再次解释后,患者答应到心理门诊看心理医生,全科医生给患者开转诊单。
第3次就诊:患者已经去看了1次心理医生,诊断惊恐发作,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3周后,胸痛无发作,患者情绪明显好转,睡眠改善。继续与患者深入交流,进行心理疏导。交代患者丈夫多关心照顾、多沟通。
5.案例总结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常常是胸痛患者的第一接诊人,应该熟悉并掌握胸痛的诊断思路。胸痛的病因很多,全科医生在接诊胸痛患者时,要从胸痛的机制入手,思维广阔地寻找胸痛原因,务必排除致命性胸痛。全科医学的核心是“全人照顾”“以人为中心”遵循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诊疗中,不但要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cr/1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