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冠心病 >> 冠心病的危害 >> 正文 >> 正文

十一个因素诱发冠心病

来源:急性冠心病 时间:2017-9-25

冠心病患者,随时都可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而这些危急症状的发生,除了心脏本身的病变,心脉瘀滞之外,外环境的影响对本病的发生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究竟有哪些诱发因素呢?

冠心病诱因一: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易患冠心病

冠心病虽不是一个明确的遗传性疾病,但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其遗传机制有待基因研究的突破。但根据统计和医学研究表明:父母中有一个患冠心病,其子女患冠心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2倍;若父母均有冠心病,则其子女患病率为对照组的4倍;若父母均早年患冠心病,其子女患病率较无冠心病双亲的子女约高5倍。这说明冠心病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但父母在七、八十岁才患上冠心病,则不算在内。目前一般认为,冠心病具有遗传易感性,而脱辅基脂蛋白基因缺陷是形成冠心病的内在遗传因素。

据查人群中3%~5%的人,会因为这种遗传基因的缺损而易患冠心病,他们往往会较早地患冠心病。加拿大学者发现,脱辅基脂蛋白B基因缺陷会造成人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增加,从而导致动脉硬化。据查人群中约20%的人身上有这种基因缺陷,他们将较早地成为冠心病患者。可能发生脱辅基脂蛋白C基因的变异。

冠心病诱因二:高血压病人易患冠心病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大危险因素。一般而言,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带有家族史,或并有吸烟、肥胖等多个危险因素。抗高血压是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清淡、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再配以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90毫米汞柱的范围内,即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发病。

我国冠心病患者中有50%~70%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病患者中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都高出4倍以上。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内压力增高,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导致动脉内膜的机械性损伤,血压越高,这种损伤就越严重。测完血压,往往没有多少人关心脉压多大;因为人们不大了解脉压意味着什么。脉压是收缩压减去舒张压的压差值。近年发现,脉压大于65mmHg的人与脉压小于45mmHg的人相比,不仅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及病死率高出3倍,而且这些人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因此专家们建议,脉压过高(大于65mmHg)是预测心脏病的依据之一。

冠心病诱因三:潜在危险糖尿病

有种说法是,患上糖尿病等于得过一次心肌梗死。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因为糖尿病患者与心梗患者具有相同的死亡危险。但由于糖尿病患者往往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常会处于冠心病的高度威胁之中。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一旦诱发冠心病,发病越早则病情越重。将血压、血脂水平控制在比常人更低的水平,对冠心病的预防有益无害。

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病这一事实已被公认。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至6倍,有人统计,约43%~50%的糖尿病人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时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人高2~3倍。据研究观察,年龄在36~62岁的糖尿病患者中,不论男女,不同年龄组的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

有人统计,糖尿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较非糖尿病人高2~3倍,原因何在?

1、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疾病。所以,糖尿病人常同时伴有脂代谢紊乱及高脂血症。

2、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缺乏或者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均可减少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使心肌供能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

3、糖尿病病人,血中葡萄糖浓度较高,糖化血红蛋白增加,使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心肌容易缺氧。

4、糖尿病病人伴发高血压的较非糖尿病者高出4倍,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5、糖尿病病人的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易产生血栓。所以合并有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一定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冠心病诱因四:高脂血症,冠心病元凶是高胆固醇

血脂异常通常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等指标异常,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重要的干预指标。血脂异常除了代谢等内在因素外,脂质摄入量更与其密切相关。适当减少脂肪的摄入,选择食用油时应避免动物脂肪,多采用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植物脂肪,并适当增加运动。一旦发现血脂异常,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

人体血浆中所含的脂质称为血脂,它主要由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和游离脂肪酸构成,这些酯类是人体必需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但如果血脂过多,造成脂质代谢紊乱,血液粘稠度增高,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内膜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诱因五:冠心病与炎症感染有关

新的医学研究指出,人体内无痛性迁延不愈的慢性炎症,是心脏病最重要的诱发因素,甚至比高胆固醇血症更为重要。身体内任何部位的慢性炎症,如慢性牙龈炎等低水平的感染所致炎症反应,都可产生炎性蛋白,这些炎性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对动脉血管造成损害,并使血管内壁脂类等附着物发生崩解脱落,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而致心脏病。因此,只有彻底寻查和治疗根除体内的慢性炎性病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诱因六:吸烟

现已公认,吸烟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它仅次于高脂血症与高血压,为冠心病的第三个大危险因素。据统计,男性吸烟的心血管发病率、死亡率较非吸烟者增加1.6倍;吸烟者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性则高出2.3倍。吸烟者发生冠心病的时间,几乎要比有其它任何1种危险因素者提前10年。吸烟者患上冠心病的机会比不吸烟者高出两倍至十倍不等,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危害机理是物理-化学作用。烟中的尼古丁可使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收缩,导致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以及促进血小板黏附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促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还可降低HDL-C,加速冠心病的发病。

冠心病诱因七:过量饮酒

近年来有人认为,少量饮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凝而起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美国研究人员对名近期发生心肌梗塞的病人进行的调查表明,适量饮酒则心肌梗塞发病的可能性会有所减少。

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大量饮酒可增加心脏和肝脏的负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我们提倡少量饮用优质白酒,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酒精与冠心病的关系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有报道,轻、中度饮酒可减少冠心病死亡。另有报道,少量饮酒可使血中HDL-C增高,而大量饮酒则可使胆固醇增高,HDL-C则不再继续增加。还有人认为少量饮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凝而起到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但饮酒本身可增加高血压、肝硬变、胃癌、心肌损伤和意外事故等,还会造成一些经济、精神以及社会的问题,所以在我国并不主张每日饮酒来预防冠心病。

迄今为止,关于饮酒对心脏病患者的利与弊的认识,尚未统一。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过量饮酒对心脏病患者是不利的。长期大量饮酒还会促发冠心病。首先,长期大量饮酒会严重损害肝脏功能,导致脂类代谢障碍,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同时还会引起高血压症(酒精可兴奋交感神经)、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等病症。这些病症严重时,可以使患者猝死。

因此,为了预防冠心病或不使其病情加重,对饮酒问题必须持慎重态度,切忌过量饮酒!

冠心病诱因八:不适度的运动

①缺乏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好逸恶劳的市民容易患上冠心病。经常运动会降低血内的坏胆固醇,减轻体重和增加血内的高密度脂肪蛋白。原则上,运动需要经常进行,最低限度每星期三次。那些超过四十岁才开始运动的人,应该先到医生处检查,证明身体能够适应运动,才可以渐进方法进行,慢慢增加。最有用的运动,包括游泳,缓步跑,急步行走或骑单车等。

②剧烈运动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不能做剧烈运动,进行适度的活动是有益的。所谓“适度”运动,是指运动的强度不会引起胸闷、胸痛、心慌、气急等症状。但冠心病患者由于病情不一,在参加旅游登山活动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1.经过规范治疗,近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没有出现胸闷、胸疡、气急等症状,则可以外出参加旅游、登山等活动。但在旅游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宜登黄山、华山等高山。其次在旅途中不宜过度劳累,如中途不休息连续登山等。可以与身体状况相类似的伙伴一起同行,走走停停,量力而行。最后要随身携带心脏急救药品(如口含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以防发生意外。

其次,平时参加一般体力活动时无症状,当参加比较剧烈的运动(如骑自行车、登楼三层以上等)会出现轻微胸闷、胸痛等症状。这些患者可以参加一些休闲旅游活动,如结伴到公园散步、垂钓或乘车到郊县观赏风景等,但不宜登山。

最后,有下述情况者,应禁止剧烈运动并出外旅游:近期发生过心肌梗塞;近期有反复心绞痛发作,且发作频率、时间和症状较以前加重;常伴有心功能不全,参加一般体力活动后就会出现胸闷、气急、双下肢浮肿等症状,夜间平卧时呼吸困难,坐起后就会好转一些;胸片、心超等检查结果提示有心脏扩大;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如伴有频发早搏、快速房颤、短阵室速等。

③过度兴奋

节假日中亲朋好友免不了互相聚聚,高兴了更会搓上两圈。但是对于有冠心病史的人来说,长时间搓麻肯定对身体没有好处。统计数据表明,一天中80%的时间久坐的人冠心病发病率增加3~4倍。另外,长时间搓麻,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造成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容易导致皮质激素水平增高,血压升高,还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血胆固醇水平周期性升高,从而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造成血栓。

冠心病诱因九:内外环境

众所周知,长期从事繁忙紧张的脑力劳动同时又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的人们,容易患冠心病。这是因为这种工作性质和习惯导致机体高级神经中枢机能紊乱,进而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失常和物质代谢失调的结果。因此已经得了冠心病的人,要注意避免工作过度紧张,工作时要适当休息、松弛,不要连续工作时间太长.家庭环境对冠心病的发病、病程与预后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就人体而言,环境有内外之分。

“外环境”是指人体以外的自然环境,包括“优环境”和“小环境”。“小环境”是指房舍居室、工作间、办公室、车内、船内等微小环境。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的生命变化,它影响着小环境。小环境的变化又影响着人体内环境。家庭环境就是人体的外环境--小环境。

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家庭的精神环境,它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相当大,其作用甚至不亚于各种居室条件。冠心病的发病和急性发作,都与不良精神刺激有关。在家庭中,亲人们的态度和情绪,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情绪、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千万不可忽视。

冠心病诱因十:不良饮食习惯

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冠心病。同时,食量大也易患本病,世界第一肥胖国,德国的研究人员认为,“吃的胖就是因为吃的多”,所以,要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除了控制高脂饮食摄入外,也必须重视控制食量。

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油中的亚油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但它对甘油三酯的影响很小;而鱼类脂肪中的亚麻酸则对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效果比亚油酸高出2~5倍。此外,亚麻酸和其它ω-3型多烯酸还有减少冠心病另一种风险因素的功效,即它能降低血小板凝聚和血液凝固的作用,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影响血胆固醇含量的还有其它因素:

①食物中胆固醇含量高能使血胆固醇升高,但其作用并不太大。因为胆固醇吸收不一定多,而且从食物中来的胆固醇能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然而,平时还是少吃高胆固醇食物为宜。

②蔗糖吃多了使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加,这种作用远比葡萄糖或淀粉大。因为果糖在肝内很快变成丙酮酸,再转化成甘油三酯或胆固醇,由低密度脂蛋白运载进入血循环中。

③粗纤维在消化道中能与胆汁酸盐结合,使得更多的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盐排出体外,引起血胆固醇下降。

④酸奶因子或牛奶因子能降低血胆固醇。

⑤在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时有维生素C参加,维生素C有降低血胆固醇的效应。

⑥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多时,大便中排出的胆盐和胆固醇也多。

对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来说,其发生、发展与饮食习惯有关。

冠心病诱因十一:年龄与性别

①年龄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的发病与年龄成正比。多在40岁以后发病,每增加10岁,患病率递增约1倍。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冠心病的发病一般多在60岁以后,但是,目前发病的年龄在逐步提前,40岁以前也可发生冠心病。尤其是具有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及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史的人,更需要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影响所有年龄组,在所有年龄组中减少和控制危险因素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小年龄组的人群中,要加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

②性别

一般认为男性冠心病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冠心病,男女比约为2.5:1。因为女性在绝经前有内源性雌激素保护,而男性受吸烟、血压、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影响较大而更易患病。

一些研究认为,女性冠心病较男性迟发10年左右,女性在绝经期前的发病率为男性的1/10~3/10,绝经期后则逐渐升高,55~70岁达到高峰,在此阶段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与男性无明显差异。因此,绝经后的妇女对于危险因素的预防应同男性一样。我们提倡所有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最好均应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但是,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假如妇女长期服食避孕丸而同时过量吸烟的话,她们患心脏病的机会就会显箸增加。有资料表明,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长按下方图片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安全
甲氧补骨脂素 xywy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dwh/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