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
木偶人、瓷娃娃、渐冻人、蓝嘴唇、黏宝宝……
这些词是不同罕见病的昵称,也藏着医生和患者们的期待。
我们和几位在美团买药线上坐诊的专家医生聊了聊,希望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能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心声。
就像其中一位医生说的那样,“有希望和没希望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01黏宝宝
师晓东
首都儿医院小儿血液科
黏宝宝,是对患有黏多糖贮积症孩子们的爱称。
人体细胞中有一种能够降解黏多糖的水解酶,产生水解酶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儿童体内酶的失活和缺乏,不能正常降解代谢黏多糖。
随着黏多糖在体内贮积,会造成内脏、骨骼、脑细胞等多器官发生变化。
师晓东医生说,“你见了这样的病人就永远不会忘记。”
黏宝宝和黏宝宝的父母,都是一路闯关的英雄。
多年以前,留给黏宝宝们只有一种结局。医生往往会告诉父母:没药可治。把孩子带回家,想吃啥吃啥,想喝啥喝啥,想玩啥玩啥。
很多父母无法接受。“他还什么都没有经历,就是这么一个结局吗?”
在众多黏宝宝家庭中,师晓东医生曾被一位来自农村的妈妈深深打动。
这位妈妈的哥哥、弟弟均患黏多糖贮积症。自己有了孩子,不幸也患病。“我记得她语气坚定地对我说,孩子是因为她才得这个病的,虽然家里穷,但是卖房子,出去打工,怎么样也要救这个孩子。”
“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医学在不断进步,过去骨髓移植只能全配型,现在有更多科学的办法解决排异,也有了靶向药,黏宝宝缺乏的酶也在国内上市了。”师晓东说。
“首先是要给他希望,”师晓东会先根据既往经验给出判断,这个孩子是能治好的。“有希望的感觉和没希望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希望不仅仅来自心理暗示,更是医学的进步,药物的研发,更来自全社会对罕见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dwh/1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