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慢性疾病,是可防可治的,不是绝症,冠心病患者的寿命与发现时所处的阶段,预防、治疗的情况关系很大,不是一概而论的,差别非常大。
我刚上班时我的带教老师说,他年轻的时候最多的心脏病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终末期心衰、心律失常,老乡们生活条件不好,很多人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没条件治疗,拖到心衰很严重才去看。冠心病多长时间也不见一个,都是地主老财主得的。
从体质来说,现在的人和以前的人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是生活习惯变化很多。以前吃糠咽菜,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以前除了干农活,家里其他活也都需要使力气,每天挑水、劈柴、捡牛粪不知道跑多少趟。现在活少了,通勤有车,上楼有电梯,工作久坐,活动不想。心理压力也比以前高很多,事事发愁、件件焦急,躺下睡不着,起来更烦躁。各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导致冠心病的早发、高发。
目前男性在二十多岁就有出现严重血管粥样硬化,甚至心肌梗死的病例。女性相对好一些,但是发病年龄也有明显提前。如果在早期没有任何身体不良变化的阶段就了解危险因素,积极调整生活习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预防冠心病,只有少数人因为体质的问题需要药物强化预防。
延迟一些就是检查已经发现一些靶器官损害,比如颈动脉斑块形成、心电图出现明显的缺血性变化、CT扫描发现冠状动脉或大动脉粥样硬化改变、钙化等,这个阶段可以发现客观检查上的变化,仍然没有症状,这个阶段冠状动脉狭窄不太严重,一般在50%以下。这个阶段积极进行药物治疗,配合改善生活方式,也可以保证冠心病长期稳定在早期阶段。
再延迟一些,不仅检查有异常发现,而且出现相关的症状。比如在重体力劳动时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病情越重,能够负担的体力活动越少,最严重的阶段是在休息时仍有心绞痛发作,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距离心肌梗死只差一个契机。这个阶段的治疗需要的药物也明显增多。有一部分人仅靠药物治疗已经没有办法保证日常的正常生活,需要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方式开通严重狭窄的血管。
最迟的一种情况是发生心肌梗死,如果抢救不及时,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可以达到20%--30%。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我国已经开展将近40年,相关的研究发现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都没有延长冠心病患者的寿命,仅仅是改善了生活质量。有一些复杂病变、多支病变、治疗延迟的患者后续仍会有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猝死的问题发生。
针对目前的情况,国家也在努力,积极推进胸痛中心的建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能力,鼓励医务人员进行科普提高大众对疾病的认识将预防和治疗的节点提前,积极发展心脏康复专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最最关键的还是大家的主动性。管住嘴,迈开腿,健康生活,从我做起。加油↖(^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dwh/13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