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健康时报」
随着年纪增大,我们对身体使用年限的变长,血管壁也随之增厚、变硬、钙化。不过,心血管堵塞并非一夜之间。
年8月刊发的一项35年新研究发现,心血管的健康和一生中3个年龄段直接相关。
这也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同样年纪,有人却早早患上了心血管疾病,问题或许就出在这3个不同年龄段。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年8月发表了一篇综述谈到,自成年后,心血管健康状况就在走下坡路。从青年到中年,心血管会跨越不同的健康状态,主要分3个年龄阶段。①
这项揭示了心血管健康的3个关键年龄进程:
第一阶段:25岁-45岁,
生活方式很重要
研究提到,此时大多数人处于低风险,只有少数人具有极端风险或遗传风险。大约5%~15%的人出现了早期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亚临床心血管疾病和肺功能丧失、心脏结构/功能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生活方式会决定心血管未来的风险、生活质量和医疗需求。①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一些不良习惯使得一些人年轻时,胆固醇就开始沉着在血管壁上。到了动脉粥样硬化快速发展期,血管壁上沉积的垃圾越来越多,就好像包饺子,馅儿越来越大,皮越来越薄,血管腔被挤压狭窄到70%的时候才会出现临床中的症状。
如果再熬夜、不休息,靠吸烟来提神或是大量饮酒,就会出现体内的交感兴奋,使心率血压升高,使斑块出现破裂,促使血栓形成,快速封堵血管,出现严重的致残致死后果。②
改善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不吸烟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概要》,全球每年约万人因为烟草使用或二手烟暴露引发的冠心病失去生命,约占全球冠心病死亡的五分之一。③
戒烟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迅速降低,戒烟时间越长,心血管健康获益越大。鼓励各年龄段吸烟者戒烟。《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提到,研究表明,30岁、40岁或50岁时戒烟可分别延长约10年、9年或6年的预期寿命。④
2.不熬夜
医院急诊科马帅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跳加速,引发室速、室颤,造成心源性猝死。还有一些人死于脑中风,原因是血压过高使脑血管破裂。⑤
最好保证规律睡眠,最好每晚23点前入睡。
3.减少久坐,动起来
久坐行为指人在清醒状况下的任何低能量消耗行为,包括静坐、倚靠或平躺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强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久坐少动者,血液循环减缓,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缩乏力,久而久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都会伴随而来。⑥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提到,我国一项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成年人保持每周≥min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每周≥75min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可减少心血管病发病。④
图自《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4.拒绝“三高”饮食,保证平衡膳食
长期高油、高盐、高糖饮食,是心血管健康的“杀手”。建议饮食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
食物品种多样,以谷类为主,注意能量平衡,多食蔬果、奶类和大豆,适量鱼、禽、蛋、瘦肉,减少盐和油,限制糖和酒,经常饮茶。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建议每日尽可能多摄入不同种类食物,如可能,摄入12种及以上食物。④
图自《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5.管理好体重很重要
JACC的这项研究提醒,体重随时间增加的多少,与整个青年期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变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有关。无论研究开始时BMI高低如何,BMI增加的人,心脏代谢健康水平都逐渐恶化。①
图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普版》
除了控制好BMI外,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建议男性腰围不要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不要超过80厘米。⑧
第二阶段:45岁-65岁,
开始出现亚临床疾病
研究提到,这个年龄段人群总体面临着中等风险。20%-40%的人患有亚临床疾病,3%的人发生临床事件,认知功能开始普遍下降。①
这时候,除了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外,对身体健康的监测也非常必要。如果能在早期发现这些“坏分子”的“蛛丝马迹”,将为后期治疗提供更多机会。
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医师邓紫玉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心脑血管病年轻化,在四五十岁时,心脏和血管都会有明显的老化,弹性大不如前,特别是对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来说,定期检查很有必要。⑨
改善建议:定期体检,了解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lyf/1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