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患者急性期后二级预防对患者预后起着关键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欧美指南中均推荐β受体阻滞剂在无禁忌证时应用于这部分患者。中国PCI指南亦推荐心功能正常的ACS患者,PCI术后服用β受体阻滞剂至最大可耐受剂量并持续至少3年。然而目前我国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剂量不足及患者依从性不佳等。《门诊》杂志针对β受体阻滞剂在ACS患者急性期二级预防疗效以及长期依从性的改进方面,采访了南京大医院徐标教授,分享他的宝贵经验。
医师专访INTERVIEW
﹀
﹀
﹀
《门诊》
ACS患者急性期后二级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包括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都是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β受体阻滞剂在其中的作用如何?
徐标教授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心率和血压,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同时延长心脏舒张期而增加冠脉及其侧支的供血和灌注,从而减少和缓解日常活动或运动状态的心肌缺血发作,提高生活质量。而且β受体阻滞剂可缩小心梗范围,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降低包括心脏性猝死在内的急性期病死率和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长期应用可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提高生存率,即有益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在使用剂量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误认为中国患者相较于欧美人群对β受体阻滞剂更为敏感,因此普遍认为中国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剂量耐受性不如欧美人群,这种判断显然不妥。当然,种族之间的差异可能存在,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证实这一差异。因此将β受体阻滞剂使用剂量减少到欧美人群的1/2,甚至1/3显然很不合适。
《门诊》
作为年中国PCI指南专家组成员,请介绍一下此次指南有哪些更新?指南明确建议,心功能正常的ACS患者,PCI后服用β受体阻滞剂持续至少3年,至最大可耐受剂量,以降低PCI后心肌梗死及心原性死亡发生率。对此您有何临床建议?
徐标教授
新指南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强调一些新型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同时对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推荐级别做了详细的描述;其次,新指南更适合于临床操作;再次,新指南更加重视患者的情况。新指南对分级和评估的条目进行细化,更加符合精准医疗的概念。
对于β受体阻滞剂在新指南里的推荐,个人认为主要是根据欧美指南及临床试验结果。ACS患者PCI术后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至少3年时间是相对而言的,具体的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制定,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服用β受体阻滞剂。那么具体能带来哪些获益呢?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减少患者心源性猝死发生率。目前既能够降低心肌组织重构,又能够降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二级预防药物只有β受体阻滞剂,因此个人认为只要患者能够耐受,无禁忌证,都应该尽早足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在我们科室,β受体阻滞剂(以美托洛尔缓释片为例)的使用经常可以达到指南推荐的一天4片,即mg,并没有患者发生不适的情况,所以对于β受体阻滞剂的安全性无需过虑。
《门诊》
我国患者对于β受体阻滞剂使用不足,并存在严重的长期服用依从性不高问题,此外部分临床医师对于药物长期治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lyf/1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