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除了食材的多种多样、烹饪手法的繁复考究之外,还包含着长幼有序、宾客主次的餐桌文化。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无论婚庆宴请、阖家团圆、朋友聚会,还是家常便饭,我们通常是围在一个桌上分享菜肴,举杯共饮,彼此夹菜盛汤,这已成为我们表达亲密温馨的一种传统。殊不知,合餐时的筷来箸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为病毒、细菌等致病因子的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
“合餐”是指人们围桌而食,用各自的餐具共享同一份食物的就餐方式。相对“合餐”而言,“分餐”即分而食之的就餐方式,就餐时一人一小份食物,每个人的餐具与公共食物不相接触。
很多人以为,分餐制是舶来品。事实并非如此,早在西周时期,代表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士大夫阶层就一直是分餐吃饭的,形式有点像是日本的“定食”,也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份自己的食物,每个人吃的东西都一样,只是比大桌饭的分量更小,类似于现在的“一人食”。
分餐公筷好处多多
提倡分餐制,它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
一、分餐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传播
多人共餐虽然体现了相互分享的美德,但是在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大的社会背景下,“大桌饭”也带来了很多健康隐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唾液可传播幽门螺旋杆菌、甲肝、肠道病毒(诺如病毒)、禽流感等。我国是胃癌等肠胃疾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与我们的饮食方式有关。
一些传染性疾病,或直接或间接大都与“吃”相关,通过食物或饮食方式,相互传播导致疾病流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警示我们,疾病和我们的距离,或许就是一双筷子的长度。采用分餐公筷,可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有数据表明,实行分餐制能使疾病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
二、分餐可以控制饮食,避免暴食
把饭菜直接分装到各自专属的餐、饮具中,更加量化,可以把握控制饭菜摄入量,避免过多过少。特别是对于儿童,可以帮助其学习认识食物、熟悉量化膳食,保障营养充足,防止偏食,有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合理膳食、规律有恒,日积月累,有效预防和延缓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三、分餐可以让膳食更加均衡合理
用专属的餐具装各自专属的饭菜,更加形象化,可以很直观的判断食物是否多样,饭菜比例是否恰当,荤素是否均衡。长期坚持,我的餐盘我做主,自律的合理膳食更容易。
四、分餐有利于节约粮食,可以减少浪费
通常家庭聚餐、多人共餐的菜色会异常丰富,超过了食客的食量,北方有句老话“不剩不算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如果菜被全部吃完,就代表着主人招待不周。
而采用分餐的方法,从“以量取胜”转变为给每一个宾朋制作精美的“定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过度制备导致的食物浪费,还能让餐品更加赏心悦目,提高就餐的满足感。
五、分餐给每个人更好的就餐空间
分餐让身体和心理空间都安静和自由,少了很多的伸手交集、餐具的碰撞,当然也成就了互不侵染,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优点有明显优势。
循序渐进,逐步施行
那么,如何开展分餐制呢?分餐制要从改变观念开始,从我做起,能分餐的尽量分餐,确实不能分餐的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推行公筷公勺制,是低成本高效率保证餐饮卫生健康的有效之举。
一、在家吃饭,公筷公勺用起来
分餐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成人应以身作则,有计划地设计家庭膳食和分餐方式。使用公筷公勺夹菜盛汤,可以作为分餐的简易方法,逐步过渡到家庭分餐;分餐是家庭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从小做起,全家齐行动,形成中华饮食文化新时尚。
二、餐馆吃饭,分餐份餐
餐馆就餐,多人围桌聚餐,互相夹菜,唇沫接触,也凸显出更多饮食卫生问题。在外就餐或聚餐,份餐最好,这样量入为出、简单明了,不会吃多也不浪费食物。也可以实行公筷公勺,把吃饭当做一种自律自主膳食行为,去培养去感化,杜绝同器具分享,杜绝混吃、夹菜、共碗、共勺。
三、公共餐饮,做促进新饮食文明的先锋
托幼机构、学校、单位食堂等,都已经实行营养配餐和份餐制度,做好公共营养和饮食安全。每人一份,定量定标,自己饭盒自己吃,为全社会的分餐制迈进提供了样板。还有的是自助餐形式,一人一盘、自助选择,也是一种形式的分餐方式,都值得提倡。
民以食为天,更以健康为先。“餐桌革命”与个人健康息息相关,我们都应做好舌尖上的防疫,将分餐制、公筷公勺制作为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活动背景
年5月17-23日是第七届“全民营养周”,全民营养周宣传口号为“健康中国营养先行”。
今年传播的主题是“合理膳食营养惠万家”,主要任务: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年)》及《国民营养计划(-年)》。
以献礼建党百年、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倡导合理膳食、杜绝浪费、预防疾病为导向,开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核心信息的宣传教育,推动国民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将合理膳食行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1.李春芳:由分餐到合餐-中国古代就餐方式演变源流及其原因探析.饮食文化研究:64-68.
2.周明珠,马冠生,陈萌山:推行国民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考量.中国食物与营养;26:5-8.
3.张振铎,董坤岳:从分餐到合食——以餐具和礼仪为核心的考察.沧州师范学院学报;31:72-75,98.
医学指导:中山一院临床营养科吴尚灵营养师
医疗专长:中山大学医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营养与慢性病。研究结果发表Nutrients、《营养学报》、《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等国内外杂志。擅长糖尿病、肾病、肥胖症等疾病的营养指导、营养干预;住院及家庭肠内营养治疗。
医学指导:中山一院临床营养科方仕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擅长为亚健康人群、内科疾病及术后患者提供营养学及食疗指导,尤其对妊娠营养供给、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肾炎肾衰、炎症性肠病、营养不良等疾病及肿瘤患者(术后、放化疗期)的营养支持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文章来源:临床营养科医技党支部
初审:吴尚灵、方仕审核:梁嘉韵审定发布:彭福祥点在看,和更多人分享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lyf/1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