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冠心病 >> 冠心病护理 >> 正文 >> 正文

救命饮食9破碎的心脏

来源:急性冠心病 时间:2021-7-7
鍖椾含鍖婚櫌鐨偆绉戞不鐤?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416/6172010.html

主播

筱小

今天我们继续说《救命饮食》,虽然我们已经用8章的篇幅讲了书中的各种关键实验,但这本书呢,我们还没有讲完,因为信息密度实在是太大了。

你可以把这前8讲理解成“数学公式”,那接下来当然就要做“应用题”了。

本周开始,我们要专门细讲几个常见的富贵病,我想让你分别理解——到底什么是心脏病、糖尿病、各种免疫系统疾病、以及骨质疏松。

而今天要说的是——我们的心脏。

心脏病解密

现在,请你把手放在胸口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之后再把手放在手腕感受一下你的脉搏。这是你“生命的标记”,而你的心脏,在你的一生会为你跳动几十亿次。

同时,也请你思考这么一个事实:

就刚刚,在我们请你感受自己心跳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已经有一个美国人心脏病发作了。然后当你听到现在,心跳也感受完了,脉搏也摸过之时,又会有4个美国人心脏病发作。而接下来的24小时内,会有个美国人心脏病发作。

这些类比还都来自十几年前的数据,现在其实已经更多了——而且你也完全可以把美国人想象成是中国人,因为现在中国人在全球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稳居第一,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吗?

我希望你能有些思考,因为排第一的可不是死亡“人数”,而是死亡“率”,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但死亡率也高,那么在死亡人数上,差距可就是好几个数量级了。

心脏原本是“生命的关键”,可现在它却变成了“死亡的关键”了,你说,这是为什么呢?心脏病,它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在前几讲有简单提到过,

今天,我们好好说一说:

形成心脏病的构成要素,是一种叫做“硬化斑”的东西,不过它不是斑点,而是一种油油的——累积在冠状动脉内壁的脂肪物质,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胆固醇、免疫细胞等”,如果你用手抹过覆盖了硬化斑的动脉,那感觉就好像是抹过一块热热的奶油蛋糕一样。

你想象一下,

这东西就在我们的血管内。

如果你的冠状动脉堆积起了硬化斑,这就好像花园里的水管被夹上了一个夹子,只能靠着细细的水流来浇灌整个干枯的花园,这也表示:你已经罹患了某种程度的心脏病了。

虽然绝大部分的人都罹患了不同程度的心脏病,可真正发作的人相比之下就少很多,为什么呢?

因为动脉壁内的硬化斑是经年累月形成的,你可以把动脉想象成是一个汹涌的河流,你天天往河里堆几个石头,堆了好几年,那么水流就会慢慢自己钻过石头缝找其他的通路,形成“小支流”。

我们的心脏也是一样,因为硬化斑是慢慢积累而成的,所以血流就有时间发展小支流,血液依然能达到心脏。可是,一旦硬化斑的积累达到了“某种临界点”,血流就会严重受阻,支流不够用,此时你的胸口就会开始疼痛,也就是“心绞痛”。

不过呢,这种程度还达不到心脏病发作然后倒地不起,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像奶油一样的硬化斑不是“散装”的,而是“包装”的,所有硬化斑外头都会包着一层薄膜状的细胞,就像饺子皮一样,它能把硬化斑与血流给分隔开。

可是,你的血管里硬化斑太多的话,血液流过那些阻塞处的时候,因为流通面积变小了,那么流速变快,血管内壁的压强就会变大,这就好比你捏住水管头部,水就会喷射出去是一个道理。

而那层包着硬化斑的薄膜,真是异常的“薄”,它非常脆弱,因此当血液冲过之时,就会让它破裂,也就是饺子皮破了,那么这个奶油硬化斑就会与血液混合,破裂附近处地血液就会开始凝结成块,很快就会堵住整条动脉。

你看,这样短时间内被堵住,血液就来不及“找支流”,因此血液送不到心脏,那么心肌细胞就因为开始缺氧而死亡,心脏——就跳不动了。

此时就会上演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里看到的情形,病人此时将会走一遍鬼门关。而每三个发病患者中,就会有1人死亡。

我们经常听到的什么动脉硬化、血栓、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都是这种原理产生的。

超越时代的研究

那么到底是什么,

导致了这些心血管疾病呢?

答案当然是:食物。

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大概差不多二战刚刚结束那会儿,科学家们就已经知道心脏动脉中的那层硬化斑是由胆固醇、磷脂及脂肪酸所构成的,可人们依旧不知道形成这些东西的起因、过程、和导致心脏病发作的确切原因。

为了寻找答案,

人们做了大量的调研与统计:

在20世纪6、70年代,美国男性死于心脏病的比例是同一时期中国男性的17倍。以美国为代表的“有些国家”心脏病死亡率很高,但“有些国家”则几乎没有。

还是那句话:这并不是人与人的基因问题,比如居住在加州的日本人,他们的胆固醇浓度与心脏病的比例,就比日本本土要高出许多——这显然就是环境造成的。

食用较少动物蛋白,全谷类与蔬果的摄取量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心脏病的比例就较低﹙↓﹚;而依赖动物性食物的国家与地区,罹患心脏病的比例就很高﹙↑﹚。

当那些原本没有心脏病的国家们开始争相模仿美国的饮食方式时,心脏病比例也开始逐年蹿升﹙↑﹚。

于是乎,

就有了下面这个超越时代的研究:

当初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心脏病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老化过程”,根本没有挽救之道,可是在年,一位叫做莱斯特·莫里森的医生做了这么一项实验:

他找来名曾经心脏病发作过的病人,分成两组,第一组50人维持一般的“美式饮食”,而另外50人采用“实验饮食”。

实验组的病人严格控制胆固醇摄取,一天只有2次可以吃少许瘦羊肉,中午50克,晚上50克,也许你对克肉没什么画面感,大概就是普通一次性纸杯的2/3的样子。

事实上,实验禁止的食物还有一大串:比如奶油、猪肉、各种肥肉、动物脂肪、牛油、鸡蛋、面包、甜点等等等等。

那么这么做效果如何呢?

维持“一般饮食”的对照组,8年之后有12人活着,38人死亡;而实验组28人还活着,22人死亡。

实验组的存活率是对照组的两倍以上。

而12年之后,对照组全部死亡,实验组还有19人还活着。

这人都是年过半百,经历过多次心脏病发作的人,虽然很多人的死亡令人遗憾,但也有很多人通过“减少动物性饮食的摄取”遏制了病情。

假进步

现在是年了,过了70多年,胆固醇早就被科学家们揪出来进行了无情的批评与攻击,可动物性饮食却迄今为止依然躲在阴影之下。

你难道不觉得....这很奇怪吗?这就好比人们批评尼古丁和焦油,却不批评香烟。

事实上,它一点都不“香”,

人们说尼古丁和焦油对人体有害,

但抽烟,可以。

人们说胆固醇引发各种富贵病,

但吃肉,可以。

这是什么逻辑呢?

只要有人站出来说一句大实话,质疑动物性饮食,怀疑那所谓“优质蛋白质”,就会引来业内人士的孤立与嘲讽,就像中世纪的宗教迫害科学家一样。

人们不喜欢改变,人们视改变为洪水猛兽,于是发展各种医疗技术,可你不觉得这实在是多此一举吗?这就像卷烟厂设立癌症研究机构一样,他们用那些导致人们致癌的钱,去研究如何让人们康复。

这种行为在中国有句歇后语,

我在这里就不说了,你知道的。

当时一些支持动物性饮食的科学家们,是如此描述那些“不会得心脏病的人们”的,我给你读一下,你感受感受:

“他们都是些娘娘腔的政府工作人员,体形消瘦、无精打采、没有干劲、也没有雄心壮志、更没有竞技精神,这种人食欲差、只靠着玉米和蔬果生活,憎恨香烟、对于电视或汽车嗤之以鼻,蓬头垢面、瘦巴巴的、看起来从来不运动,收入低微、连血压、血糖、胆固醇都和它们的收入一样低。”

你听听,说这话的人还不如直接说“只有真男人才会得心脏病!”,这不是更直接吗?

好像要是没得心脏病,血压血糖和胆固醇都很低,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啊!

这实在是悲哀,因为我们的文化把“肉”与“男子气概”划上了等号,而且这种观念维持到了现在。

因此现在仍有多数科学家们把注意力集种在器械、手术、与药物的介入上,饮食则被抛到了脑后。

那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呢?

答案是:看起来还不错,

但只是看起来而已,其实是糟透了。

人们对于心脏病的治疗有了很多进步,包括我们之前讲的“旁路移植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气囊扩张术”,也叫“血管成形术”。

这个手术的原理就是在狭窄、堵塞的动脉里放进小小的气囊,然后给它充气,将那些硬化斑给“挤”回血管壁,以便把通道打开。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放入一个“金属架子”做固定,一般是用不锈钢做的。这就是俗称的“心脏支架”。

你看,

又是搭桥,又是支架的。

反正我看着是挺吓人的,

当然,我不是说这些没用,当你心脏病发作的时候,这些就是救命的手术,可你要是想指望这些,然后不顾自己的健康,这就有问题了。

在过去的50年,人们针对心脏病的器械、手术、以及药物上的突破确实是令人赞赏,人们的心脏病死亡率,相比50年前,足足下降了58%。

这看起来确实是人类医学的一大进步,

但是,我们真的进步了吗?

事实上,并没有,随着医学的进步,“死亡率”是下降了,可“发生率”相比50年前,并没有不同。

也就是说,心脏病不像以前那么致命了,但我们罹患心脏病的概率也没有改变,我们只不过是把死期稍微延后了一点,却完全无法减少罹患心脏病的比例。

而且,我们也只是“稍稍延后”而已,心脏病手术和切掉阑尾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并不完美,代价是高额的手术费用、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以及过程中打开胸腔带来的无尽的身体痛苦,还有精神上的痛苦。

1/3的病人会在手术3年之内再次心绞痛,10年之内,一半的患者还会心脏病复发,甚至是直接死亡。为什么呢?因为没治“根儿”

这个道理就如同水龙头开着,漏了一地水,然后拖地的水平是越来越好,可水龙头,却一直没关。

那你说,我们进步了吗?

显然,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而路牌,其实已经写的很清楚了,我们无须再做任何摸索,只要把脚迈出去就可以了。

好,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们会用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把心脏病给说完。感谢您的阅读,与君共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hl/10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