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丁香科研报为大家整理分享心血管相关的研究最新进展,您的每一个「在看」,都是对编辑部的肯定和支持哦!
1.Naturebiotechnology:定向改造肠道微生物菌群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6月15日,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们在顶尖期刊Nature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关于肠道微生物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Directedremodelingofthemousegutmicrobiomeinhibitsthedevelopmentofatherosclerosis。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与慢性疾病的发作和发展有关联,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包括饮食在内的各种因素可以通过重塑微生物组以及对宿主的直接作用在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设计了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体外筛选方案,以发现可以选择性修饰细菌生长的分子。该方法用于鉴定环状D,1-α-肽,其将西方饮食(WD)肠道微生物组重塑为低脂饮食微生物组状态。在WD喂养的LDLr-/-小鼠中每天口服给予该肽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肽处理周后的小鼠粪便中细菌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肽可引起微生物群转录组的广泛重编程,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的产生,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水平的重新平衡,改善肠屏障完整性并增加肠道T调节细胞。定向化学操作为解密肠道微生物组的化学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额外的工具,并可能促进针对微生物组的治疗方法。图片来源:NatureBiotechnology.JACC: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6月3日,瑞士伯尔尼大学等单位的相关研究人员在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发表研究论文InfectiveEndocarditisAfterTranscatheterAorticValveReplacement。研究以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会影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后的患者为背景,目的是提供有关TAVR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微生物类型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预后的详细信息。本研究分析了来自瑞士15家医院的名接受TAVR手术的患者,经过对个患者的随访,有名患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围手术期(术后<天)、早期(术后天-1年)和晚期(术后>1年)的心内膜炎发生率分别是.59、0.71和0.40每人年。在早期心内膜炎患者中,肠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30.1%)。在围手术期心内膜炎患者中,47.9%的患者有一种对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不敏感的病原体。年轻、男性、缺乏预扩张和不在杂交手术室是心内膜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患有心内膜炎的患者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更高。综上,TAVR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发生在早期,通常由肠球菌引起,会增加患者死亡和卒中发生风险。图片来源:JACC3.JACC:冠脉18F氟化钠的摄入可预测冠心病患者心梗风险6月3日,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Cedars-Sinai医学中心影像学(核医学分部)等单位研究人员在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发表研究论文Coronary18F-SodiumFluorideUptakePredictsOut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iasport.net/gxbcr/8606.html